一、生死缘起
人生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死。人从一生下来,渐渐长成,再渐渐老去,最后起向死亡,诚如庄子言:“一受其的到来,这对喜生恶死的生命来说,无疑是残酷而且是无奈的,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寻求种种手段去对抗死亡。美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E.贝克尔便认为:“死亡恐惧是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它是一种根本的性的恐惧,影响着其他各种恐。不管这种恐惧具有什么样的伪装,却无人能幸免。”(见E.贝克尔《反抗死亡》)为了超越死亡的局限或延缓死亡的到来,东方先贤们建立了整套的内修文化和养生方法。现在社会上盛行的气功,便是这类文化实践的延续。而佛教理论和实践则更是以解脱死亡的困惑及现状为归趣。气功养生,固然可以提高人生存的质量,也可以有限地延长寿命,但不能明了乃至破除引起生死的原因,因此,无论寿命如何延长,终究还是会走向死亡,诚如黄龙禅师所言:“纵经八万劫,终究落空亡。”因为,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败,这是一切世间,一切有法之常律,乃至现在供修习仙道的许多方法,也打破不了这一常律而难以最终解决生死问题。而佛法的基本目的,就在于说明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可怕,并找出其原因,然后通过种种方便法的修持活动,将此因截断,从而达到彻底解决生死的问题,把人从生老病死的业感果报中解脱出来。 生死,大体来说有两种:分段生死和不思议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指三界众生由于业力牵引而形成的,由因果贯穿起来的而升降于六道中的一期期生命的生死,是万有生命的基本现象。不思议变易生死,则是指二乘圣人之生死,这种生死相对于三界众生的分段生死而言,则可以说不是生死了,因为这种生死已非三界众生所能思议,是离开三界六道的心意识变化迁流所致。已不再受业力牵引而导致轮回于六道的果报。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所谈论到的生死,都是指分段生死而言。 死,是由生而来的,生是死之因,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要明白死,就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生。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对“生”作了如下定义“:云何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换句话说,人之所以有生,就是由于有无始劫来的俱生我执计着以及由于乐着于种种戏论知解,思想见解,世间知识而产生的法我习气熏染阿赖耶识成为名言种子,以及由于无量劫来所造的种种善不善业,净不净业,通过意识或潜意识的作用熏染阿赖耶识成为业种子,人的自性种子,由于受名言种子和业种子熏染,并以此为增上作用,形成亲因缘业识种子(也就是识神),于中有阶段,因为业识种子力量的牵引,一遇有可趣之增上缘,于刹那间即趣于增上缘中和合而生,中有身又称为中阴身,是于死此生彼之间的过程中,由心意识活动而化生出的中间过度之身,具五通,往来无有障碍,但受业力所牵,不得自在,随业识感应的力量而趣生六道,形成异熟之果报,于受果报的一生中现出种种之境界,包括老病死之现象。待一期果报完结后,四大崩坏,暖寿消失,识神离体,即是所谓死,而于此由生至死的这一报生中,又由于计着种种新的知解法执和所造成的种种新业,以及尚未报完之旧业相和合而形成新的业识种子,由这新的业识种子感应力量之牵引,又形成一轮新的生老病死过程,由是导致一期期生命之生死,无有间断。 《楞严经》言:“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这里是“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受熏染前称为如来藏,被熏染后能变现生死异熟之果报,则称为阿赖耶识。我们的六根在接触种种外境界和内境界时,因无明而于诸境起染执知见和染执行为,形成六识的遍计所执,摄持计着而成为顽固的见思二惑,通过第七末那识熏染第八识(第七识是前六识与第八识相联系的门阀),而成为业识种子,这些种子遇缘即发,就像地里的种子遇有合适和土壤、阳光、水分等条件时即得生长一样,有如河水的流动无有止境,其力量幻化起种种的往返生死和果报感受,以致使人的生命于无始无尽的生死长夜中沉浮。故《解深密经》有言:“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之异名,译为执持)。我们现行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的判别活动都是这六根于缘境(内缘境和外缘境)中引发了阿赖耶识中含藏的见思惑种子经由第七末那识而生起的现用。这种现用有生起亦有销灭,所谓缘来即生,缘尽即灭。但由于我们不觉,因此执以为有,心意执着坚固,是以逐境而动,随念而转,于生灭海中沉浮流浪,有些修定的人,能修到长时间中一念不生,也就是前六识的现用不发起,而止于一静境中,于是便认为有道,这实在自误,因为六识虽不起现用,但第七识中的俱生我执和遍计执着并没有改变,第八识(阿赖耶识)中含藏的见思惑种子也没有消除,因此虽然暂时修到了一念不生的定境,七识和八识的作用还在,机缘一到,两相和合,还复堕落,岂不冤枉,这类定境,便是外道定境,须知第六识依阿赖耶识而有,而第六识和前五识和现行活动,既可以积集染执的内容,又可以由第八识通过第七识的作用而发起。所谓断见惑也就是断除第六识的计着染执,断思惑也就是断第七识末那识的积习遍执计着,意识和七识的作用一断,八识中含藏的种子便因无所依而空,八识一空,前五识的染执趣向的现行活动便被改变,由染行化为净行。所以唯识学上有“六七因地转,五八果上圆”之说。因此,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的佛法,都是以断见思惑为主,只是其断除程度深浅不同而已。而佛法中的戒、定、慧三学都是为断见思惑而设的方便法门。其中以慧力为根本,以戒,定之力为增上助缘,等持运用,最后达到破除思惑,断无明的目的,由此而解脱生死的流转。 二、见思二惑 一切六道生命,均在无明之中,所谓无明,即是对宇宙和生命的无知状态,见思二惑便是这种无知态的具体显现。为了确切地明白见思惑,以下笔者将对见思惑作一具体描述。 “见”即是指见地、见解、观念,所谓见惑,即是指存在于观念见解上的迷惑。“思”是指习气和行为,思惑即是指在行为上和无始劫来所形成的习气上的迷惑,又称为修惑。 1、见惑有十依次是: 身见:此是俱生我执,计有我和有我所。所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即属此惑,所谓计我所,是因有我而立,因计有我故,而起有我所属之心。此身见为见思惑之根本,可以说,一切见思之惑均因此惑而产生。故欲断生死当方便先求断除此惑。 边见:堕落一边,违离中道之见,均属边见,如唯物、唯心、有为无心、一元论、多元论、世界有、世界无、世界是实在,世界是虚无,世界是常,世界非常都是边见,乃至世间一切学术思想,哲学理论,科学观念,世间知识等都是边见。这一切哲学、科学的文化思想,作为人类的一种知解性文化现象则可,若想以此来探明宇宙和生命的真相则力有不逮,因为一切世间文化知识都不能脱离思想意识活动的范围,是想阴中事,若以大乘论,即如小乘偏空的罗汉境界亦属边见,以其不知性空缘起故。 邪见:拨无因果,执断灭空见,以及物质、经济决定论,五欲享乐等思想见解均属邪见,因为这些见解不仅不能使人自求觉悟,反会导人入于贪、嗔、痴的邪道中,难能出离,故为邪见。 见取见:执身见、边见、邪见等种种邪劣知见真实之理而起偏执计着,更增益邪劣知见及行为。比如以无因果为实,而生行恶不足惧,行善不足取之邪想即属见取见类。 禁戒取见:非因计因,非果计果,不知种种禁戒本是方便,而以之为趣涅槃真道,是名为禁戒取见。于佛陀在世时,主要指种种持牛戒、鸡戒、猪戒乃至涂灰外道之法。一般而言,世间一切宗教组织均易犯此见。 贪见:于种种六尘外境起贪着占有想。现在世上盛行的享乐主义,经济决定论等均属贪见。 嗔见:建立种种关于争论、报复乃至敌对性的思想及观念均属嗔见。 痴见:又名无明见,即是愚痴,不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之谛理,于种种世间事及诸种见解起贪恋执着想,执迷贪着,不知舍离,不能自持,是名痴见。 慢见:以我相我见执着而起自高想,恃已之能而凌驾他人,轻视后学,不近善知识以求增益自己,甚至轻慢善知识,于真实之谛理却无知无见,反作已有所得想,是名慢见。 疑见:于佛法不生信心、疑佛、疑法、疑阿罗汉众,于佛法之谛理不如实理解和行持,于佛法之修持把持不定,乃至生种种毁佛慢法之恶见。是名疑见。佛法修持,以信字为本,信心不立,而欲断除生死结,是浸有可能成就的。 2、思惑有四,所谓贪、嗔、痴、慢(大乘对小乘仅求自利和偏空之想,更设身见边见二思惑,共为六思惑)。 贪嗔痴慢四思惑,实际上是以贪、嗔、痴、慢四见为本而产生的相应行为或指无始指无始劫来由这些相应行为的长期熏染而形成的相应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