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顶礼上师!无论是世间的家庭、工作团队,还是出世间的修行上,为什么付出越多的人,越会有人对他不满意?
嘎玛仁波切答
身处红尘的居士弟子们,在世间法上面,很多事只要努力做到问心无愧就好了,就连伟大的释迦牟尼佛都有人挑剔,找他的缺点,何况是凡夫俗子呢?静命大师曾说过:“连佛陀都没有办法让所有众生欢喜,何况我等凡夫啊!”
还很清楚地记得我二十四岁那年,在塔公与老上师——尊贵的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告别的时候,当时老上师准备离开塔公佛学院,我也准备离开塔公佛学院回马尔康。
我对老上师说:“我愿意按照您所讲的一切去做,但是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我不知道。”
老上师威严地骑在马上,如慈父一般回过头来,对我说了一句话:“颜班,我不知道我们会不会再见面了,但是你只要能让百分之六十的人欢喜、满意,我就会给你最大的肯定!”
我马上跪在老上师面前说:“师父,我们会见面,而且会经常经常见面,您不到我那儿去,我也会经常来看您。”当时,就在塔公佛学院侧面的那个位置,现在闭关中心下面一点,我到现在都清清楚楚记得,老上师骑在马上回过头来,教导我的那一刻。
只要是某个团队里的负责人,一定会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我们寺庙里非常辛苦的堪布和管家喇嘛们,能听到对他们的埋怨也是最多的,我就告诉他们:“因为你们优秀,人家才会对你有埋怨,如果这个时候能够忍得下来,用欢喜的慈悲,去面对每一个埋怨你们的人,你们就是最好的修行人,将来成就比任何人都快!”
居士团队里,为大家服务的人也是如此。修行得好,付出得多,任劳任怨,但是也会有人对他们不满意,这很正常。
只要一年、两年、三年……乃至很多年努力坚持下来,虽然不求让所有人满意,但是你对自己信仰的坚持,无愧于心,这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
那些原来不满意的人,也可能会突然发现:他原来是人啊,还不是菩萨,不是佛,为什么要苛求呢?
很多时候,大家彼此只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随喜,团体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一个团体优秀了,不管走到哪里,大家都会赞美有加:看,这些喇嘛们、信徒们,朴实、谦和、踏踏实实……行走的姿态,讲话的方式,甚至得当的穿着等等,一看就受过良好的佛法教育。
我想很多人是长期养成了良好的素养,素质真的是很高,而不是装出来、表演出来给别人看的那种轻声细语,那种站姿做派。
不求人人满意,但求无愧己心。
做得好的方面,好的还要更好,给自己鼓励;做得不好的方面,努力把缺点全部改掉,以后还继续再接再厉。大众对你们所有的肯定,就是你们修行所带来的功德和福报;大众对你们的一切批评,正是大家前进的动力。为此,要持续不断地努力,这也是我对弟子们一直以来的期许。
-02-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突然觉得某个人可能对你有看法,你的内心起了怀疑,那就马上把功德回向给他为首的十方众生,你对他的怀疑和负面的想法就变了。
他对你有没有看法,那是他的事;你对他没有任何恶意,反而愿意以菩提心作回向,这是你自己的修行,是你的福报,这种善根功德一直到你成佛为止,都会不断增长!
有时候人生气发泄,为图一时之快,泄一时之愤,让负面的情绪泛滥,接着就开始痛苦,不伤人也害自己。
懂得约束很重要,修正自己的贪嗔痴,修正在生活中犯的错,将正确的做法坚持下去,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了解自己的缺点毛病,想犯错误想骂人的时候先冷静一下,想想是否应该发脾气,发完会不会后悔,有没有其他平和的方式解决。
遇到任何事情,在脑子里转一下念,也许负面的情绪和力量就削弱了
。现在抑郁症越来越多,生活温饱没问题,家庭生活也很正常,却不知道为什么得了抑郁症。
实际上,我们多少都有点儿精神病,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心灵空虚,没有信仰,抗压能力不断减弱,无法找到精神上的平衡与寄托。无论以前的人或是父辈,他们都有各自的信仰和心灵寄托,尽管物质贫乏,但精神却充满力量。可现在不同了,大多数人的信仰只剩下钱!把信仰找回来,让心回家,精神自然就会收获平衡的安宁喜乐。
一切安好,当然是最衷心的祈愿。
可是,这不能使得我们在欢庆的同时,却淡忘了轮回的本质和无常的不确定性。
感觉太过于美好,往往会让我们心生更多执着,可太过于消沉,又会让生活变得更加被动。
所以,不偏不倚的生活态度,才会让我们的人生更趋近于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