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融禅师
法融(593-657),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即尽通经史,因阅《般若经》,遂皈信佛法。后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二十年中专精匪懈,入大妙门。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法融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禅室,潜修禅观,净侣四至,百有余人。禅宗四祖道信大师闻之,往付顿教法门。以牛头山为中心之法系遂称为牛头宗,自法融至慧忠,称为牛头六祖,盛极一时,入宋以后渐衰。贞观二十一年,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高宗永徽三年,应请至建业讲《大品般若》,后又讲《大集经》。显庆元年,应请住建初寺,次年正月二十三日示寂,寿六十四,腊四十一。[1]
【简介】
佛祖道影白话解(二)禅宗初期祖师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三十二世牛头山法融禅师 师,润州韦氏子。年十九,投茅山落发。后入牛头山北岩之石室,静坐观心。适四祖踵至,问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遂延祖入庵。祖见虎狼围绕,作怖畏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于师座上书一佛字,师竦然不敢坐;祖曰:“犹有这个在!”师乃稽首请益。祖为说法要,且曰:“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向后当有达者,绍汝元化。”自尔法席大盛,后得上首智岩,付嘱法印。明年正月十三日,不疾而化。
赞曰
宴寂空山 禽兽作侣 赖遇作家 坐断佛祖
狼踪虎迹 日轮当午 前日后日 问取庵主
或说偈曰◎宣公上人作
牛头静坐习观心 四祖亲来访至人
虎狼恶兽同围绕 鹤雁良禽各闻经
佛字未空犹存执 法缘殊胜尚精勤
无疾而化真自在 谈笑往生遗高风
白话解
第三十二世的牛头山法融法师。这位禅师他在牛头山那儿修行,所以有的人就称他叫牛头师,不叫他的名字。
师,润州韦氏子:这牛头祖师他的名字叫法融,他是中国润州的这个地方的人,俗家姓韦。年十九,投茅山落发:在他十九岁那一年,他就到茅山那个地方落发,出家修行了。所以出家修行是越早越好,童真入道是最好的。
后入牛头山北岩之石室,静坐观心:在茅山那个地方住了一住,他觉得还很多人,所以以后又到牛头山去了;在牛头山北边有一个石岩,石岩里有个洞,到那地方去修行了。在那地方,就参禅打坐,总观看自己的心。
适四祖踵至:在这个时候,四祖道信禅师到这儿来。问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就问法融禅师:“你看的是谁?心是个什么东西?”(注1)
师无对,遂延祖入庵:他不知道怎么样答覆好,没有办法答覆;这时候就请四祖到他这个石室里边。
祖见虎狼围绕,作怖畏势:到这石庵里边,四祖一看有四、五头老虎,有七、八只饿狼,都在给他做伴侣,来陪着他打坐,也都在那地方陪他修行;四祖看见这些虎狼,就假装害怕的样子。
师曰:犹有这个在。法融禅师一看四祖害怕,他也不知道这是四祖,就说:“喔,你还有这个在呢!”这个是什么?就是说四祖:“你还害怕呢,你还没有看空呢!”
祖于师座上书一佛字,师竦然不敢坐:四祖道信大师听他这么样讲,也没有讲什么,就在牛头法融禅师法座那个地方写上一个“佛”字;法融禅师一看这个“佛”字,也就不敢坐下来。
祖曰:犹有这个在。那么四祖大师就说:“你还有这个在,你还没有空呢!”连一个“佛”字你还没有空,那只是一个字,你怕它干什么呢?所以这祖师和祖师当时也在那儿互相打机锋、互相报复,他说他“犹有这个在”,他也要说一说他“犹有这个在”。
师乃稽首请益:这样一来,法融禅师就向四祖顶礼叩头,请求四祖来教化他,教他怎么样修行。祖为说法要:四祖大师就给他说这个中道的法要,这中道的法门要怎么样修行?
且曰:又说了。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我是接第三祖僧璨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顿教的法门,你得这个法门,你一修行就可以成佛;我现在把这个法传给你了。向后当有达者,绍汝元化:那么以后会有个聪明有智慧的人,继续你的法化。“绍”,就是继续。
自尔法席大盛:由这个之后,法融禅师就很多人来听他讲法了。后得上首智岩,付嘱法印:后来他得一个上首的弟子,叫“智岩法师”;他传给他这个心印的法门了。
明年正月十三日,不疾而化:次年正月十三那天,法融禅师也没有什么病就往生了。
赞曰
这个偈赞,就是用很简单的几句话来赞叹这位法融禅师。这几句话怎么说的呢──
宴寂空山,禽兽作侣:他一个人在这空山里头,人到不了的地方,在那儿参禅打坐,有飞禽走兽来给他作伴。这些个飞禽走兽都是到他那儿去求佛法,循规蹈矩地来保护着他;老虎做他的护法,豺狼也做他的护法,一切的恶禽做他的护法,善的禽也做他的护法。
赖遇作家,坐断佛祖:“作家”,就好像写文章的作家;这个是修行的作家,就是造就佛祖的作家,就是说的四祖。幸亏他遇到大作家,把这个佛的执着都没有了。
狼踪虎迹,日轮当午:这个狼走的脚印和虎走的脚印,就好像太阳正在中午的时候。
前日后日,问取庵主:或者在昨天、或者是明天,这种修行的消息,应该亲近这个庵主──在这儿石室里坐的这个老修行。
又说偈曰
在这儿又偈赞曰:
牛头静坐习观心:法融禅师在牛头山那儿打坐,修行这观心的法门。
四祖亲来访至人:四祖道信禅师大约自己观这因缘成熟了,所以到这儿来访法融禅师。
虎狼恶兽同围绕:到这儿一看,他有这个虎狼恶兽在这儿前前后后围着他。
鹤雁良禽各闻经:听他佛法的,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都有,又有鸿雁,都在这儿听经;他一说法的时候,这些鹊鸟都在那儿老老实实地听他讲经说法。
佛字未空犹存执:四祖大师来考验他,看他修得虽然老虎都亲近他,禽鸟都亲近他,可是他还有一点点执着;一点点什么呢?也就是佛字他还没有空呢!
那么说这个佛字空,是不是就那么说我空了,我在那儿写个佛字,我坐上它,这就是我空了吗?不是的,这不可以冒充的。不可以说,我想我空了,我就空了;我想我是佛,我就是佛了!不是这样子的。好像现在那些个旁门外道说EverybodyisBuddha,你是佛,我也是佛,他也是佛,大家佛、佛、佛。是佛,你为什么还那么贪?你怎么不想研究研究你为什么还那么贪、还那么大的瞋心?佛像你那么大的瞋心?佛像你那么大的痴心?贪瞋痴慢疑那么大,就是佛了?这真是骂佛呢!
那怎么样呢?他若空了,自然就没有那个执着了,根本就不会说是怕。不是说我故意壮下胆了,我不怕;你壮下胆了,你敢杀人呢!何况坐一个佛字?这是不对的!人人可以成佛,但是要修行才能成佛;不是说人人都是佛了,不要修了;你愿意吃肉就吃肉,愿意喝酒就喝酒,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是佛嘛!不是那样子的。那样是拨无因果,将来一定堕地狱的!
法缘殊胜尚精勤:这位法融禅师他法缘很盛的,很多人都相信他,皈依他,信仰他;但是他还是那么勇猛精进,一点也不懒惰。
无疾而化真自在:你看我们修行修的什么?这修,要没有病痛;死的时候,“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若这样子,这是真正自在了。
谈笑往生遗高风:在那儿,他一边讲一边笑,和人讲话就往生极乐世界去了。你说这多自在,多自由啊!自由自在的,无挂无碍的。若能这个样子,那就是一个真修行的人,什么挂碍也没有了,什么也不贪恋了──身不贪恋,意不颠倒。
──宣公上人.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讲解
注1:法融禅师见四祖道信大师的公案,《指月录》详载如下──(法融禅师)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学世典非究竟法,般若真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
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异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祖遂入山。
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作什么?”师曰:“观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祖曰:“何以问他?”师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
绕庵惟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这个是什么?”师无语。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法师介绍】
法融,是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612)入句容茅山从三论宗僧炅法师剃度。后从大明法师钻研三论和《华严》、《大品》、《大集》、《维摩》和《法华》等经数年。大明寂后,漫游各地,从盐官(今浙江海宁县)邃法师、永嘉旷法师等听讲各种经论,深有造诣;但觉全凭知解不能证入实际,因而复入山凝心宴坐,过了二十年习定的生活。
唐初武德七年(624)平定了吴越,左丞相房玄龄奏请淘汰寺庙僧徒,法融即挺身入京陈理,御史韦挺看了他的《表》辞情文并茂,和房玄龄协定后才把这事打消。贞观十年(636)他到南京牛首山幽栖寺北岩下构筑一所茅茨禅室,日夕参究,数年之间,同住的法侣就有一百余人。这时牛首山的佛窟寺藏有佛经、道书、佛经史、俗经史和医方图符等七藏,是刘宋初年刘同空造寺时到处访写藏在寺里的著名经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经的显法师允许,在那里阅读了八年。摘抄各书的精要,然后回到幽栖寺,闭门从事研究。
贞观二十一年(647),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经》。永徽三年(652)邑宰请他出至建业讲《大品般若》。江宁县令李修本又请他讲《大集经》。
显庆元年(656)司功萧元善再三请他住建初寺,次年(657)即寂于该寺,时年六十四岁。
法融和禅宗四祖道信的关系,《续高僧传》并无记载。明确的记述法融受道信印可为牛头禅初祖的事实,是晚出的刘禹锡的《融大师新塔记》(《全唐文》第六百零六卷)、李华的《故径山大师碑铭》、《故左溪大师碑》(《全唐文》第三百二十卷)、李吉甫的《大觉师碑铭》(《全唐文》第五百一十二卷)和宗密的《禅门师资承袭图》等。
法融的门下,据《续高僧传·法融传》说,他初入牛首山时有道綦和道凭,这两人的事迹都不详了。《宗高僧传》卷八有《昙璀传》,说昙璀晚年曾事牛首山法融,称法融为东夏的达摩。他受了法融诲示以后,即隐居于钟山,后入润州竹林寺。从最初的师承关系说,昙璀应该是牛头宗的第二世,但后来却公认智岩为二世。至于牛头宗法系六世的次第,都是比较后起的说法,而各种记载里也互有出入。唐刘禹锡的《融大师新塔记》以法融、智岩、法持、智威、玄素、法钦为牛头宗传承的次第,但未称为六祖。李华的《故径山大师(玄素)碑铭》所记的传承是:法融、智岩、慧方、法持、智威、玄素六世。这种系统传说在玄素(668—752)生前似已成立。到了宗密时(780—841)更确定了牛头宗的世系,以法融为第一祖,智岩第二,慧方第三,法持第四,智威第五,慧忠第六。又说智威的弟子有润州鹤林寺玄素,玄素的弟子有径山道钦(一称法钦),都是相承传授牛头禅的宗旨的。牛头宗的世系,后来即以此为定说。
据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说,牛头宗是从道信下傍出的一派。初祖慧融(即法融)禅师曾多年精研般若空宗,后遇道信印证所解。道信告诉法融说,此法从上以来只委一人,他已将法付与弘忍了,因而嘱咐法融说,可以自立一支。法融后来果于牛头山创宗,位当初祖,辗转传了六代。这一宗和南北二宗都没有关系。一说是法融在牛头山得自然智慧后,道信亲自过江去加以印证的。但道信当时住蕲州(今湖北蕲春)双峰山三十余年,为全国禅徒所仰望,法融到双峰山去问法是可能的。
法融的著述,据《宋高僧传》卷十《唐天台山佛窟岩遗则传》说,遗则曾为法融的文集作序,其书三卷现已失传。现在所传的只有存于《全唐文》卷九百零八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中的《心铭》,共一百九十八句,每句四字。《心铭》主张:‘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又说:‘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这种思想显然成为后来南宗所倡导的顿悟说的先声。此外,据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十一及永明延寿《宗镜录》卷九十七所记,法融还有一种著作叫《绝观论》。此论近代出土的卷子本有四本(巴黎国民图书馆藏三本,北京图书馆有一本)。这些大概都是唐贞元十年(794)前后的写本,篇幅似乎不完全,《宗镜录》卷九十七引文未见于他本,但第九卷及七十七卷所引之文,敦煌本都有。
牛头禅的特色在于排遣多言,而著眼于空寂。所以从《宗镜录》卷九十七所引法融《绝观论》的文句看来,法融认为六根所缘的并悉是心,而心性又是空寂的。他说从境起解是智的作用,而自身心性是智的境界。他从心的照用和静止的状态说明心的舒卷,‘舒则弥游法界,卷则定迹难寻’。这和他的《心铭》‘目前无物,无物宛然’的说法是一脉相通的。至于他的禅风,重在无心绝观,或绝观忘守。这和道信禅法以坐禅观心守一为主的,不很相同。所以他们中间的有无传授渊源,今人还是有异论的。
据日本古经录所载,法融还有《注金刚般若经》一卷、《金刚般若经意》一卷、《维摩经记》二卷、《维摩经要略疏》一卷、《华严经私记》二卷、《法华名相》一卷(见《惠运律师目录》、《智证大师将来目录》和《东域传灯录》等),共有六部七卷之多,都已失传。
【与牛头禅】
简介
法融——牛头禅的创始人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法融出禅关,开始在今南京西南的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创立茅茨禅室,授徒传法。“数年之中,息心之众百有余人。”法门逐渐兴盛,其禅法系统被称为牛头禅。法融的禅学思想主要见于他所著的《绝观论》和《心铭》两部著述。其思想是建立在般若空观和玄学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空宗和玄学的特色。在《绝观论》中,他主张“大道冲虚幽寂”,故立“虚空为道本”。在《心铭》中,法融提出“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在他看来,“境随心灭,心随境无”,无心无境,心镜本寂,这便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基于这一理论,所以他在禅修上认为“无心可守,无境可观,应该“绝观忘守”。绝观忘守的方式就是“一切莫作”,“一切莫执”的“无心用功”。
观点
他特别反对任何有计较、分别和执著的修习,认为道是不待求,无可求的,不求即是。只有无修而修,才能证入“灭尽生死,冥心入理”的解脱境地,即所谓“无心合道”。他的这一思想与提倡坐禅观心的东山法门有显著的不同,而与南朝玄学思想若合符节。在此基础上,牛头禅进而提出了“无情成佛”、“道遍无情”的观点。“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联就是牛头禅的典型写照。
牛头禅的宗意主要是以般若思想为背景,达到世界万物以及社会人生如梦如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丧己忘情”,超脱苦难,获得解脱。
牛头禅相传六代后,至唐末渐衰。日本僧人最澄入唐求法,曾从天台山禅林寺僧俺然受牛头禅法。
法融大师《心铭》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前际如空,知处迷宗。分明照境,随照冥蒙。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去来自尔,胡假推穷。 生无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净,无心用功。 纵横无照,最为微妙。知法无知,无知知要。 将心守静,犹未离病。生死忘怀,即是本性。 至理无诠,非解非缠。灵通应物,常在目前。 目前无物,无物宛然。不劳智鉴,体自虚玄。 念起念灭,前后无别。后念不生,前念自绝。 三世无物,无心无佛。众生无心,依无心出。 分别凡圣,烦恼转盛
。计校乖常,求真背正。 双泯对治,湛然明净。不须功巧,守婴儿行。 惺惺了知,见网转弥。寂寂无见,暗室不移。 惺惺无妄,寂寂明亮。万象常真,森罗一相。 去来坐立,一切莫执。决定无方,谁为出入。 无合无散,不迟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无异心,不断贪淫。性空自离,任运浮沉。 非清非浊,非浅非深。本来非古,见在非今。 见在无住,见在本心。本来不存,本来即今。 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灵知自照,万法归如。无归无受,绝观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对境,分别非识。 一心无妄,万缘调直。心性本齐,同居不携。 无心顺物,随处幽栖。觉由不觉,即觉无觉。 得失两边,谁论好恶。一切有为,本无造作。 知心不心,无病无药。迷时舍事,悟罢非异。 本无可取,今何用弃。谓有魔兴,言空象备。 莫灭凡情,唯教息意。意无心灭,心无行绝。 不用证空,自然明彻。灭尽生死,冥心入理。 开目见相,心随境起。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将心灭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菩提影现,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亲疏。 宠辱不变,不择所居。诸缘顿息,一切不忆。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顽嚣,内心虚真。 对境不动,有力大人。无人无见,无见常现。 通达一切,未尝不遍。思惟转昏,迷乱精魂。 将心止动,转止转奔。万法无所,唯有一门。 不入不出,非喧非静。声闻缘觉,智不能论。 实无一物,妙智独存。本际虚冲,非心所穷。 正觉无觉,真空不空。三世诸佛,皆乘此宗。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顾,安心无处。 无处安心,虚明自露。寂静不生,放旷纵横。 所作无滞,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照无相苑,朗涅槃城。诸缘忘毕,诠神定质。 不起法座,安眠虚室。乐道恬然,优游真实。 无为无得,依无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无差互。知生无生,现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诠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