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卫群 《坛经》是中国佛典中罕见的被称为经的文献。就其思想内容和历史作用而言,它在佛教史上也确实有不少佛教经所具有的地位。《坛经》产生于中国,影响也主要在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种成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它毕竟是佛教文献,而佛教文献总是会或多或少地与印度文化有某种联系。《坛经》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应当说,它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交融的一种产物,而且在当今世界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坛经》与印度佛教思想的联系作些探讨,并就《坛经》弘扬的基本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简要地提一些看法。 一、《坛经》倡导的重要佛教思想 《坛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有多方面的佛教思想。但其主要弘扬的思想也较突出,即侧重强调一些大乘佛教的基本观念。这里面较突出的有:性空无分别观念、中道不二思想、佛性顿悟观念、二谛观念、佛法在世间思想、禅定的定义等。 空的观念是佛教的基本观念。所谓空在佛教中有种种解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乘佛教的性空观念。即认为事物的相状是不实在的,没有自性。从这种基本观念出发,佛教又有种种其他的论述。《坛经》在性空方面的论述十分明确。 《坛经》般若品中说: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段话很清楚地表明了《坛经》关于性空的思想。在《坛经》看来,世间各种现象,无论是山河大地,还是日月星辰,各类人等都空,而且,天堂地狱和各种佛土也是空。总之,没有什么不空的事物,因而一切现象都是性空。 既然是性空,那么,人们通常对事物的一些观念区分就是不实在的,因而,佛教又有所谓无分别的观念。人有了五分别的观念也就不会再执着事物,不会被束缚。《坛经》在这方面也有论述。 《坛经》定慧品中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里面提出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实际贯穿的思想基础就是佛教性空的观念。《坛经》中对这三点(无念、无相、无住)有具体的解释: 关于无念为宗,《坛经》定慧品中说:无念者,于念而无念。……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这也就是说,所谓无念,就是不执着于外境,在境上不生念,因为境不实在,若生念便是邪见,要有所得,但实际上是无所得。 关于无相为体,《坛经》定慧品中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这里讲的无相是要求不执着于外部事物的相状,各种相都不实在,因而要离相,如果能离相,也就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达到所谓清净。 关于无住为本,《坛经》定慧品中说: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义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这里讲的无住,仍然指不能将事物视为有自性,否则的话就将受束缚。如果不住就不会有束缚。 中道观念实际是佛教的一种思维方法。《坛经》中直接使用中道一词的场合不多,但运用这一方法的情况不少。《坛经》付嘱品中在提及中道一词时说: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这里《坛经》通过举一些实例来说明中道的含义,强调两个表面对立的概念有相因的关系,不能将它们绝对地对立起来。 中道观念常常与不二观念联系在一起。所谓不二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不能执着于对立的两端。中道观念与不二观念在不少场合的含义是相同的。如《坛经》宣诏品中说: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违,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这里说的无二也就是不二。引文中未提中道一词,但却表明了中道的思想。 《坛经》中这类例子还有一些,如《坛经》在般若品中说: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坛经》机缘晶中说: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这里谈到了佛教中涉及中道的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即既不能执着于假有事物的相,也不能执着于绝对的空无。这种离有离无的观念是佛教中道思想中的关键或最为强调的内容。 佛性及顿悟成佛观念是禅宗里南宗特别强调的,也是《坛经》中明确论及的。关于佛性《坛经》行由品中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由此可知,在《坛经》作者看来,无论是愚人还是智人,都有佛性,只是有的人处于迷妄之中,有的人处在觉悟中,因此有愚人和智人的差别。在《坛经》中,佛性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一种本性。所谓成佛也就是消除迷妄,认识人的清净本性,也就是达到觉悟。在如何悟的问题上,禅宗里后来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有所谓顿悟和渐悟之争。南宗主站顿悟,北宗主张渐悟。《坛经》实际上倾向于顿悟,认为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清净本性,即可在一刹那的时间内觉悟。《坛经》般若品中说: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坛经》般若品中还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也就是说,人获得觉悟,只在一念之间,只在前念和后念的一刹那间,这就是顿悟。 二谛是佛教中的重要观念。《坛经》中没有直接提到二谛一词,但却有这方面的思想。可以举出一些例子: 《坛经》机缘品中说: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度。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听吾倡曰:……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这里说的为凡夫说、譬喻言词、强言说等实际就是俗谛,而唯一佛乘、一乘是实等涉及的是真谛。 《坛经》般若品中说: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身不有。这里也涉及了二谛观念,文中实际将各种表现为佛典的文字都视为皆因人置,实际也就是方便手法或俗谛,而文中说的一切万法,本身不有表述的实际是真谛。佛法在世间是禅宗大力弘扬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国广泛流传与《坛经》的强调有直接关系。《坛经》般若品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佛教作为一个宗教,一般是强调要脱离世间的种种烦恼,有一定的出世性。但佛教在这方面也并不绝对化,而是又有注重入世的一面。这在禅宗的《坛经》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这种思想对禅宗在中国广泛深入民众,使其影响大于许多佛教宗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禅定是佛教的基本修持方法,也是禅宗追求的精神境界。《坛经》作为禅宗的主要文献,对于禅定有其定义。如《坛经》坐禅品中说: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从这段话看,禅和定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却紧密相关,很难严格区分。因为摆脱了外物的相状人的内心才能不乱,内心不乱是离相的目的。禅宗倡导的种种佛教思想实际上都是要外离相和内不乱的。 二、《坛经》与印度大乘佛教的理论关联 上述《坛经》中倡导的佛教思想与印度佛教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特别是与印度大乘佛教有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我们可以逐一对这些理论来进行具体考察。 空的观念在印度大乘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印度的小乘部派佛教中,虽然一般的部派也讲空,但空的,并不彻底。一些部派甚至主张法有。小乘部派佛教中主张空的或属于相空(仅承认事物在现象上是空,不承认或未看到事物在本性上的空),或属于分析空(将法分析为过去、现在、未来,只承认过去和未来法空,不说现在法空:或认为事物由部分构成,部分离散了或毁坏了,作为整体的事物就空等),或属于恶趣空(主张绝对的虚无)。佛教中论空较彻底的还是大乘般若学说,般若类经中提出了体空的观念,即认为事物并非仅是相空或分析空等,而是在本性上即空,正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坛经》中基本继承了大乘般若思想的性空观念,明确强调性本空、自性真空、性空。其思想来源是清楚的。 无分别的观念也是印度大乘佛教极为强调的观念。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四中说:众生但住名相虚妄忆想分别中,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名相虚妄中拔出众生。……一切和合法皆是假名,以名取诸法,是故为名。……诸众生是名,但有空名,虚妄忆想分别中生,汝等莫着虚妄忆想,此事本末皆无,自性空故,智者所不着。显然,在印度大乘佛教中,五分别的观念与空的观念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坛经》在这方面的思想与印度大乘经典是一致的。《坛经》中强调的无念、无相、无住就是要人们不要执着于事物,因为事物是性空的。 中道不二思想更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基本观念或思维方法。印度早期或小乘佛教中有这方面思想的最初形态,但实施并不彻底或全面。大乘佛教的经论中则对此有突出的强调。关于中道,在小品《宝积经》和《中论》中有精辟的论述。小品《宝积经》(如《佛说摩诃衍宝严经})对一系列概念进行了解释,举了有我与无我、有真实心与无真实心、不善法与善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诤法与无诤法、有漏法与无漏法、有为法与无为法、有秽污法与白净之法等,认为它们是二边的,反对执着这二边的分别,倡导中道真实观法。《中论》卷第四中在论及中道时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里将空和假有联系起来考虑,表述了中道的最重要的意义。不二思想则更是《维摩诘经》表明中道思想的重要理论形态。如《维摩诘所说经》(鸠摩罗什译)卷中中说: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这些思想中的主要成分在《坛经》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论述。《坛经》中讲的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其实就是{中论》中关于中道的经典论述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