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就如何做好班级共修的五分钟分享,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我自己根基愚钝,在开始修学近一年的时间里,都不知道按照八步骤分享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分享时的做法是,先在法义中挑一句我觉得最有道理的、结论性的话念一念,然后放下法义,大谈自己的感受,天南地北地聊。我会把自己学过的心理学NLP原生家庭等一大堆东西都搬出来,最后得出结论——“啊,导师说得真对啊!”
比如学到《佛教的财富观》时,我自认为已经放下对财富的贪著,只对财富四分法大加赞赏,并从理财的角度谈四分法的好处。这样的分享反应了自己在学习上的浮夸,受益很有限。
直到自己做了辅助员,重新学习小丛书,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珍贵的内容。今天,我把自己两年多来提高共修分享的方法,总结为“串珍珠项链”,分享给大家。
一条美丽的项链,并不是由单颗珍珠组成的。而我之前只把眼光放在法义的结论上,把眼里看到的一颗珍珠当作是全部。我还认为,每期法义就一个观点、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导师给的,那肯定是正确的,何必多思考。我拿这个“果”(结论)来对照自己,的确发现了一些问题,却不知道如何改变,法义在心中的力量减弱,时间长了,甚至将法义内容忘记了。
事实上,导师每次讲的法义,都是有条理、有逻辑关系的,重要的不是那个结论,而是如何得出那个结论的过程。并且,这个结论得出的过程需要我自己去印证,而印证的过程就是串珍珠的过程。
首先要找到这串项链由多少颗珍珠组成,通过做思维导图或者列提纲,认真使用辅助材料,就能达到这个效果;而把珍珠串起来的绳子,就是八步骤三种禅修,从理解法义到变成自己的认识,再到改变自己的心态。这个串珍珠项链的过程,不断在我心中重复,甚至带到座下修,以此去检验自己的观点、情绪和生活。这样,法义和生活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还是拿财富观来说。这期法义,导师一开始从财富的来源、使用和贪著之心三方面来区分财富是毒蛇还是净财,这是第一颗珍珠,帮助我们能正确看待财富。接下来,导师谈了佛法如何看待财富与道德,以及财富与修行之间的关系,这是第二颗珍珠,告诉我们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矛盾。然后又从因果、福报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求财,告诉我们财富和过去生的累积有关,也和今生的努力有关。而我以前重点分享的四分法,只是财富合理支配中的一部分。
《佛教的财富观》从第一章开始到结束,引出的重点就是财富的实质是无常的,依赖财富而获得幸福最终也是无常的,唯有追求精神财富,追求功德法财,才是获得幸福的究竟之道。
这样的一颗颗珍珠被我找到后,我就反复思维最后那个“究竟之道”的结论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来的,并带到生活中去观察。从净财到因果、到福报、到财富的无常性,直到解脱,最后来检视自己。这时候发现,自己原来所谓的“已经放下对财富的贪欲”的想法,只是因为没有什么财富而自欺欺人的想法,是没钱时给自己戴的一顶高帽子,只是为了让自我优越感得到满足而已。
学习了这期法义,我把整串关于财富的项链完整串了起来。这时我才真正开始明白,要以何种心追求财富,明白为何要放下对财富的执著,并生起财富无常、生死无常,唯有解脱是大事的心念。可以说,同样一个结论,可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我在班级共修时,自然也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享,把我以前的“不执著”和现在的“不执著”做对比。这个过程就是八步骤的分享,里面包含了对法义的理解和自己的体会。
整个思维过程的重点,就是放下过往的学习习气——学习只是为寻找一个标准答案,甚至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把重点放在过程,放在因上。找到法义里的一个个站点,熟悉导师的思维方式,然后在自己心里不断揣摩这个过程,带到生活中去观察。遇到事情,就从这个项链的最开始去思维,一颗颗珍珠看下来,最后,自然就会形成正确的认识。
班级分享,也就是这样一个思路,重点不在于自己改变了对事情的看法或者做法,而是分享如何改变的,改变的过程是否如理如法。
这是我的一点点心得,和师兄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