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辉煌的时代,佛教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修佛寺,凿石窟,建道观,数量之多,创作之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佛教寺观壁画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据文献记载,唐代时两京(长安、洛阳)的大寺庙都有壁画,其中有不少是绘画大师的作品。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寺塔记》记载,凡唐代200多名画家中,就有180多名参加过壁画的绘制。据说仅吴道子就绘过300多堵。所惜的是经过一千多年的风云变幻,保存下来的大多是石窟和墓葬壁画,寺观壁画仅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内保存有唐代壁画60多平方米。虽然数量不多,篇幅不大,不能代表唐代壁画艺术的全貌,但却是中原各地绝无仅有的唐代寺观壁画珍品。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是五台山西台外九大寺之一,隋唐之际,名震长安,受到唐王朝的重视。唐代会昌灭法时寺院被毁,后由高僧愿诚在施主京都女弟子宁公遇的捐助下于唐大中十一年(857)重建
明间佛座后的壁画较为清晰,是1964年时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在考察时偶然发现的。壁画绘制在佛座背后的一个壁面上,画面高35厘米,宽100厘米,两侧被后人用土坯墙封护,光线幽暗,故发现时色泽如新。这幅珍贵的唐代原作,历经后代的多次维修,竟没有被损坏,保持了唐代时的原貌。画上画有天王、天女、神官、鬼怪、妖猴、神龙等,人们俗称《镇妖图》。画面分三部分,左侧画有毗沙门天王,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执宝剑,双眉高耸,盛气凌人,突出的肌肉,强健的体魄更使其雄猛无比,脚下被降服的两只鬼怪,赤身露体,面目狰狞。旁立一个天女,双髻高耸,佩以花饰,眉清目秀,长裙及地,衣带飘逸,衣纹流畅,典型的唐代仕女装饰。中间的一幅绘有一个神官,头戴幞头巾,身着豹皮服,须眉直竖,双目圆睁,手擒妖猴。右边的一幅绘的是一个神官,手执长杵,上身裸露,腰系豹皮裙,赤足向左作追赶状,右上角绘有一三爪神龙,张牙舞爪,一只小妖赤身裸体,跌倒在地,惊恐万状,这幅壁画以降魔护法为题材,表现天王法力无边,无恶不惩的英雄气慨。绘画的线条采用兰叶描的方法表现,骨骼肌肉强劲有力,众多的形象生动传神,富有个性,设色简单,与传世的盛唐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相比较有惊人的相似,说明了吴道子画派的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