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觉乘”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其理即是空性,故于介绍缘觉乘前,先须认识“五蕴”法非实,亦即经上常说,四大本空、六尘非有之事实真相。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
“四大皆空”往往被世人误以为酒、色、财、气叫四大,因此戏称那些不贪酒、色、财、气的人是“四大皆空”。其实“四大皆空”是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现象及本质上的说明,它所蕴含的深奥义理,以及它与我人关系的密切,实非一般仅知追逐酒、色、财、气之徒所能理解。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地大其性坚硬,水大其性潮湿,火大其性温暖,风大其性流动。色法中的“根身”与“器界”的构成,都具有此四大和合的作用性。如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大,汗液唾涕、脓血便利是属水大,热度温暖是属火大,呼吸气息是属风大。器界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也都有此四大的作用性。
宇宙间的森罗万象,没有一样不是仰赖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结合而成的。譬如一朵花的绽放,要有肥沃的土壤,土壤属于“地大”,水分、日光、空气,这些就是“水大”、“火大”、“风大”,如果缺少一大,花儿就不能盛开怒放了。
在印度佛教哲学里面,承袭了印度古老的《吠陀经》思想。释迦牟尼佛祂修正了印度原有的哲学,依照 佛自己亲身的证量,将世界的组成分为五个“蕴”;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所知道的世界,就是由这五个蕴所组合而成的;这五个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五个蕴。五蕴又叫作五阴,或者五受阴;蕴是集的意思,就是把五蕴的业种集合起来,就变成了五蕴。
佛陀为了破除凡夫「执我为有」的愚迷,故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的真理,希望众生都能「照见五蕴皆空」,获得般若空慧
。般若为三世诸佛之母,般若根源于空,经过了空的体证,般若才能显现,从而证得正觉。所以,由「无我」而进入「空」,是修行到达解脱所必经的路径。